暑假期间,江苏省江阴市的书店、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美术馆、音乐厅、博物馆人流如织,人们徜徉在文化空间静心养性,一忘夏日炎炎。
这是一座千年古城的文化底蕴,也是一个现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绵绵内力。近年来,江阴市发挥特色文化资源优势,以文化塑造城市,在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中跑出了“江阴加速度”。
培根铸魂,厚植人文底蕴
“在古宅古院看中医,有种穿越感,既踏实又新奇。”今年夏天,江阴市搭建“参观游览+惠民工程”中医体验平台,邀请中医名师入驻景区,为游客送诊。
江阴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龙砂医学和澄江针灸两大流派汇聚于此。如今,当地的中医药文化节、现代中药产业创新大会等活动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医药文化盛典。
发扬中医药文化是江阴赓续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当地把传统文化传承放在城市发展的关键位置,深耕人文沃土,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不断涵养城市发展的软实力。
7月中旬,一场“霞映东方·游圣雅集”文化传承交流活动在徐霞客故居仰圣园举行。融合了戏曲、器乐、光电等效果的艺术创作,让观众沉浸式体验了徐霞客的万里行程。
“守护城市文化的根与魂,才能让家园留住乡愁。”江阴市史志办原副主任徐泉法认为,临江而建、凭江而兴,长江哺育的文化精神激荡至今,江阴人也在推动长江文化保护传承中打通江南文脉“入海口”。当下,登上江阴城市记忆馆的楼顶露台,众多滨江公园次第绽放,沿着古迹展望,水韵文脉交织,历史与现实融合。
守正创新,展现时代气韵
今年3月,位于江阴黄田港公园的夏和兴雕塑艺术馆正式启用。此外,沈鹏艺术馆、介居书院等文化空间相继建成,一方美术馆、沐沐空间、一如堂艺术馆等一批极具时代气质的民间艺术展馆相继纳入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近年来,江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档升级,把艺术空间融入公园、学校、街巷。漫步江阴大街小巷,公共文化空间布满城乡各个角落,全力展现文化的时代气韵。
“文化发展的落脚点在人民。”江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程政说,文化建设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以文为媒,守正创新,不断提升群众的文化内涵、艺术修养和精神品质。
江阴还精心打造了一批凝聚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在各类文艺赛事中频频获奖。2022年,江阴获得国家级奖项58个、江苏省级奖项100个。文艺创作精品迭出,是江阴坚持质量优先、不断提升文艺创作水平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的真实写照。
文化传承需要创新表达。在江阴,暨阳大讲坛、阅读马拉松、寻宝探古民俗直播……一批新颖的文化形式改变着当地人的体验方式,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赋能下,一批新兴文化品牌加速生成,仅2022年,江阴就有百余万人次线上线下参与各类新兴文化活动。
活化利用,激发烟火生韵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点点灯光次第点亮了忠义街的夜空。
这里是江阴南门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传统街道,也是最具活力的商业街区。江阴在保留历史记忆、地域特点等基础上,推动历史街区“变身”成为集文创、餐饮、艺术、服饰、旅游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街区。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江阴市坚持将文化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以创意引领生产生活为理念,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促进文化产业与现代产业跨界融合,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首位度、包容度和知名度。
9月1日,一场名为“文”涌暨阳“育”见未来的“开学第一课”在长江边举行,把课堂搬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里,让学生感悟长江之美、江阴之好。江阴长江岸线全长35公里,深水良港为经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但对环境的影响也显而易见——塔吊林立,临江不见江,滨江不亲水。近年来,江阴以极大气魄“还江于民”,持续推动沿江码头、工厂、轮渡等搬迁退让、绿色转型。
文化品牌对内具有渗透力和凝聚力,对外具有感召力和辐射力,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推动力和提升力。2022年底出台的《江阴市“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要达到279亿余元,文化产业将成为当地经济重要增长点之一。
“用活文化资源能够让江阴深厚的文脉资源实现活态传承。”江阴市政协副主席、文体广旅局局长钱晴说,江阴将以文商体旅的多元融合推出更多服务和更优产品,以文铸魂、以文惠民、以文兴业,持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光明日报》(2023年09月05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