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发布《“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旨在加快自主知识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着力打造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质量教材体系,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其中,探索建设一批示范性新形态教材是《方案》的重点任务之一。《方案》要求,新形态教材要在形式上创新呈现方式,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成理念先进、规范性强、集成度高、适用性好的示范性教材。
数字技术如何推动新形态教材建设?新形态教材还存在哪些问题?为此,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信息技术助力教材管理与规划
教材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学科教学、人才培养贡献力量。我国十分重视教材的建设和规划,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材的研究和规范得到进一步加强,为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实保障。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学生的学习资源进一步丰富,教材的形态也随之变化。教材由单一的纸质呈现形态向静态的数字化形态,再到动态的、交互性的数字化形态转变。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高校教材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数字化技术对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有辅助作用。通过对专业教材相关教学内容、出版动态等信息的科学整理,高校教师可以有效掌握教学所需要的教材资源和教材信息,从而提升教学的专业化程度,不断实现专业教学内容的有效更新。
“依托大数据技术,我们可以实现对高校教材使用者的精准‘画像’,掌握教材使用现状。”上述负责人表示,信息技术对教材管理、规划起到了支撑作用。依靠数字技术,管理人员可以汇聚不同高校的教材选用情况,建立教材选用“参照系”,促使高校科学选用教材。通过数据监测,可按照教材性质分级认定、建档立卡,当好高校教材安全的“全勤哨兵”。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韩喜平认为,教材建设应该以受教育者为中心。数字化技术的运用、线上与线下资源的结合,能够创新教材的呈现形式,使教材具有多元性、互动性、开放性特征,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新形态教材之‘新’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的新形态教材不仅能够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此外,新形态教材还能及时反馈师生评价,以最快速度更新知识,为教学的许多环节、许多方面提供帮助。”韩喜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