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中的吴城镇是江西历史上的四大名镇之一,一条笔直五公里的公路连接着永修县与岛上的吴城镇,每年夏季,随着阳湖涨水期的到来,持续上涨的水位逐渐漫过这条公路,只能乘渡轮进出,吴城便成了烟波浩渺中的美丽孤岛。国际候鸟小镇会议展示中心就位于鄱阳湖中这一处很特别的地方。
白鹤,是江西省的省鸟。每年初冬的十一月,他们不远万里从西伯利亚的北极圈成群翩翩而来,在鄱阳湖边栖息,来年的初春三月又飘然离开。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际上普遍认为白鹤已消亡,当时任国际鹤类基金会会长乔治阿基博先生带队来鄱阳湖,观测到的白鹤就有1350只,吴城从此也被称为“中国候鸟小镇”。白鹤已成为鄱阳湖良好生态环境的代名词,是江西省一张美丽的生态名片。
圆直设计在国际候鸟小镇会议展示中心设计中尝试以“白鹤”为题建造一座建筑,用于候鸟的展示、文化交流与观光研学。
远观视角
纸鹤
鹤嘴长、颈长、腿长,站立时轮廓分明,姿态优雅;飞翔时脖子前伸,身子绷直,舒展修长,充满了雕塑感。在世界各地,鹤都被赋予了一种神奇的力量。比如很多地方都有折纸鹤的风俗。
折纸鹤一般是从一张正方形的纸开始,先对折,折出直角三角形的基本形态,再折出一对菱形的大翅膀,仅仅几下,鹤就从纸上跃然而出了。
鸟瞰
候鸟会议中心的场地也基本呈方形。总体布局时,圆直设计的设计师们采用的方式是沿对角线“一折”形成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半用于建筑,一半还给场地,用于形成建筑的入口景观与环境。三角形的场地,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升高,由自然水泽湿地和建筑前的倒影水面构成;三角形的建筑部分主要由展厅、大会议室和游客服务三大功能构成。接着沿另一个方向的对角线也是“一折”形成了建筑的中心轴线,依次形成了鹤的长长的嘴和脖子,对称的大翅膀以及绷直的身子。中轴线上相对应的功能是桥、门廊、入口大厅、会议前厅一直到达大会议厅。如此,建筑像飞翔的白鹤一样在场地中展开,变得立体,终于振翅飞翔。
建筑概览
鹤羽的塑造
白鹤的美主要在于其一对洁白的大翅膀。飞翔中双翼舒展,动感和安宁感十分和谐统一。
正面视角
建筑南立面设计中就运用了鹤羽的特征。立面中“翼端的白色羽毛”垂下形成柱廊,柱廊的韵律向顶部延伸,构成两侧各14个由渐变的三角形形成的单元体,勾勒出羽轴的走向,也使得建筑立面的轮廓更为丰富。再往上一片片屋顶单元通过高低、转折位置的渐变,形成三维的造型,仿佛密密的羽片,构成了建筑的主体屋顶,白鹤的翅膀形态就“跃然纸上”了。圆直的设计师们继续将折纸的逻辑应用延续到建筑“鹤身”造型的另两个立面,用最简洁的折线塑造空间形态,以较小的体型面对湖的一侧。
鹤中行
访问建筑的过程就是进入“白鹤”之中逐渐探索的过程。
入口广场
到达建筑首先需要跨越湿地广场的水中长桥。钢结构的长桥概括了鹤的嘴和颈,展现其“昂首曲项”的形态。人们从“鸟嘴”部进入,沿“颈部”走向建筑,长桥顶部覆以流线形的金属穿孔板,营造光影斑驳的隐秘感观。
到达建筑主入口,两侧是各由14组柱列形成的柱廊灰空间,称为“飞羽长廊”。椭圆形拱顶与一系列折面构成“一片羽毛”单元,这些单元通过重复与递减形成廊道,轻巧而又仿佛可以随时张开。穿行其中,柱廊和顶部的折面带来丰富的光影变化,充满了动感,同时又具有古典长廊的意味。
飞羽长廊
由主入口进入前厅,这里是建筑的公共大厅,游客由此可到达两翼的展厅和北侧的大会堂。前厅与室外的廊道空间之间以整片的落地玻璃墙分隔。由前厅回望,室外的柱廊,倒影池和远处的吴城岛的风光尽收眼底,被引入到厅堂之中,模糊了室内外的空间界限。前厅室内的屋顶由柱廊的顶部一直延伸过来,形成一个整体,人们好似置身于白鹤的大翅膀之下。
阳光照射在室外镜面水池中,波光粼粼,将光影折射到了进厅的顶部。当水中鸟忽然扇动起翅膀飞起来,廊子的一个又一个的柱列又变成了呈现鸟一帧一帧动态画面的景框。
大厅
建筑左右两翼是展厅,均设置了一层和二层的展示区域,其中二层的一条光影廊桥穿越前厅,将两侧的展厅联系在一起。
二层光影廊桥
展厅的主体是候鸟博物馆,“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博物馆的主角不仅是候鸟,也包括吴城镇和历代的吴城人,引导公众探索人、地域和生态的关系,以鹤为媒介展示吴城的方方面面。
展览区域还设置了候鸟学院、研学中心、候鸟摄影课堂等功能用房。“鸟身”的主体部分是千人大会场,可容纳一千人开会使用,是建筑的核心空间。
大会堂
“吴城,这里是候鸟的天堂”,建筑无论室内和室外都围绕这一主题来展现。让人们走进候鸟的世界,聚焦世界的候鸟。